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快讯 我院师生2014年北极考察首飞无人机 发布时间:Tue Sep 09 17:09:00 CST 2014

      2014年8月,我校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惠凤鸣和博士生赵天成赴位于北极斯瓦尔巴特群岛(挪威)新奥尔松地区的中国北极黄河站开展冰川和气候变化野外考察工作。


 
 他们在北极考察的主要任务是使用由全球院最新研制的测量无人机对黄河站所在的新奥尔松地区的冰川进行航飞测量,以获取冰川表面精细的地形特征。这是我国首次在北极地区使用无人机进行科学研究,标志着我国在北极地区除了地面和卫星外,首次拥有了空中数据获取手段。印有北师大校徽的无人机飞越北极冰川上空,在中国极地科考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8月5日到达黄河站后,惠凤鸣和赵天成就开始了紧张有序的科考工作。8月5日-14日,两人完成了无人机系统的地面组装和调试工作,并多次外出,徒步跋涉数十公里,为无人机选择起降场地。

  8月15日中午,科考队带着几十公斤的无人机和地面设备,前往距离黄河站三公里的冰川前端进行飞行测试。下午15时57分,飞机起飞。在平稳飞行约一小时后,飞机安全降落在预设降落场地。随后的三天,惠凤鸣与赵天成就飞行测试时暴露出的问题,对飞机进行了维修和调整。8月19日,队员们再次前往冰川前端,进行正式飞行作业。这次,飞机顺利完成了长约100公里的航线飞行,成功获取了冰川的航空影像。经过简单处理,两人将部分航飞数据进行了拼接,得到冰川前端的照片。照片清晰的展示了冰川前端的地形地貌、河漫滩、融水湖以及冰川上的裂隙冰碛物等,这些影像将为我国开展的冰川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飞行现场照片

无人机航拍的冰川前沿照片

  除了进行了无人机的航飞外,惠凤鸣和赵天成此次还在黄河站周边的冰川上安装了GPS流动观测站。这套观测设备也是由全球院自主开发的,用于冰川流速的连续观测。由于夏季北极冰川融化非常厉害,从冰川前端的山谷到达冰川需要经过湍急的融水河、泥泞的河滩以及崎岖的瓦砾滩,登上冰川后又要面临湿滑的冰面和随处所见的裂隙的威胁。两人克服重重困难,到达冰川的中部腹地,将设备安装在了预设地点。设备将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自动连续工作一年的时间。

  我国长期以来对黄河站地区的冰川监测以地面方式为主,极少用到卫星遥感等空间信息技术,实地工作辛苦且效率较低。2014年北极考察我校首次将无人机航飞系统与GPS自动观测设备应用到北极冰川研究中去,为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对北极地区的影响实现了新的观测方式,这将大大提高观测精度,促进我国在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研究。

  我校全球院建有极地气候与环境实验室,在我国极地遥感研究中居于领先地位。近两年来,该团队的程晓教授、惠凤鸣副教授等先后带领学生赴南极、北极进行科学考察,并在北极科学研究中首先使用了无人机、自动观测站等先进手段进行科学考察。
 (转自北师大首页 http://www.bnu.edu.cn/xzdt/76162.html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