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 重点实验室
地球系统模式高性能计算联合研究中心 全球变化与公共健康研究中心

实验室名称 地球系统模式高性能计算联合研究中心
实验室主任 王兰宁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 (1)地球系统模式研发与应用;
(2)大气环境模式研发与应用;
(3)全球环境变化模拟;
(4)气候变化研究;
(5)模式的高性能计算。

中心简介

该联合研究中心聚焦地球系统模式和高性能计算学科交叉领域,是我校地球系统模式发展的特色领域,地球系统模式同时也是世界气象组织明确的未来气象发展方向,并将在无缝隙的地球系统框架下推进天气、气候、水和环境业务。近年来,模式团队在首席科学家王兰宁的带领下,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地球系统模式耦合平台的集成与示范应用”、“全耦合多尺度空气质量预报平台研发和示范应用”、“全球关键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控制策略”等国家级科研任务,以及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课题、河北省精细化颗粒物源解析和重污染应急预案快速评估等省部级和地方重要科研项目,服务国家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团队在无锡“神威•太湖之光”参与的“千万核可扩展全球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曾获得全球超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是我国高性能计算应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一突破在2018年两院大会上被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团队还承担了地球系统模式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面向我校全球环境变化和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培养数值模拟与高性能计算交叉学科人才,这些都将有力支撑我国地球系统模式及其相关联的数值模拟科学与技术发展。

研究目标

研究中心建设将基于我校模式团队研发和应用团队整合各方面资源,一方面加强与无锡、济南、郑州等国家超算各中心联系与合作,积极参与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气候变化评估、极地环境评估、碳达峰与碳中和评估等相关国家和地方重要科研项目,承担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国家级科研任务;另一方面,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国家海洋实验室、江南计算所、中山大学在模式研发和人才培养的合作,参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清华大学参与建设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地球模拟系统装置”运用与模式研发。努力将联合研究中心发展为满足我国国家战略重大需求、国际知名的地球系统模式研究中心。




实验室名称 全球变化与公共健康研究中心
实验室主任 田怀玉

中心简介

近些年来,生物医学界日益意识到人体健康绝不仅仅是个体水平上的问题,尤其是在现在环境下,它经常涉及甚至取决于宏观尺度上的因素。呼吸的空气、摄入的水和食物、接触到的病毒以及能够获取的医疗服务,这些因素都在时空位置上和疫情的暴发和扩散有明确的联系。在空间框架下,利用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探索公共健康问题,研判疾病的传播,提出针对性干预和防治措施等;利用交叉学科技术建设各种公共健康平台,提供公共健康相关的查询和分析服务,如对传染病和慢性病的制图、监测、建模等。结合流行病学和地理学理论,发挥交叉学科优势,紧密联系理论与实际需求,拓展应用,更好地服务社会。

研究目标

研究中心的建设将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已有的人才和交叉学科优势,综合运用空间科学、数学、生物学、系统科学等交叉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传染病的时空传播规律,定量防控措施效果。一方面开展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与数据共享,充分利用积累的公共健康数据、地球观测数据与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在密切合作的基础上,发挥研究团队的理论优势和交叉学科优势,发展疾病传播途径空间分析数学模型,评估疫情暴发风险和防控措施有效性,部署成熟的公共健康事件预警预测平台,服务于公共健康安全保障体制。另一方面,在北师大一体两翼政策和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政策的支持下,分别在北京校区和珠海校区形成一北一南协同发展,服务全国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环境与公共健康事业。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