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快讯
美国工程院院士黄锷教授来我校做全球气候变化报告
发布时间:Tue Nov 17 19:03:00 CST 2009
2009年11月16日,应地表过程实验室邀请,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航天航空局首席专家黄锷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楼101室贡献了一场题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实验室戴永久教授(全球变化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教授(全球变化研究院科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实验室主任史培军教授,全球变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文杰教授以及百余名师生到场聆听了报告。
黄锷教授1967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流体力学博士学位,随后主要致力于非线性随机信号分析方法的研究,是国际著名“希尔伯特-黄变换法”(Hilbert-Huang Transformation Method,简称为HHT)的发明人。HHT是一种新的非线性、非平稳信号分析方法,其关键部分是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MD),任何复杂信号都可以由EMD方法分解成有限个本征模态函数(IMF),再利用Hilbert变换,求解各IMF的瞬时频率等参数,从而获得信号的时频分布。HHT最大的用途是它能测量飞机机翼的振动,由此决定机翼的安全程度,加强飞行安全的检验。另外,HHT在气候变化数据分析、地震信号分析、机械故障诊断、流体力学、医学信号处理和语音信号处理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正因此项发明和相关研究成果他获得了1998、2003、2004,美国NASA Exceptional Space Act Award,1999年获得Federal Government Technology Leadership Award,2006年获得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Medal等奖项。 黄锷教授的报告主要论述了五个问题:Is climate changing? Is global climate change equivalent to warming? Is recent global warming rate accelerated? What is the warming rate? What is the Cause? 报告认为全球气候变化的确存在,气候变暖的危险性也许被夸大了。黄锷教授分别选取了1亿年以来、1万年以来和100年以来三个不同跨度的时间段作为研究范围,通过对地质变化、地表温度和二氧化碳含量等历史数据的分析、建模,指出在以上三个时间段内,相对于当今气候,存在过更温暖的时期;同时指出在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因素,如海洋、水蒸气对气候变化的贡献;认为节能减排、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必要的,但气候变化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全面分析这种气候变化趋势,不能过早地下结论,同时这个问题应该作为科学问题来研究,而不应该过急上升为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外交问题,进而成为一种宗教问题,否则对于科学研究是不利的。黄锷教授还就气候变化趋势、数据建模、实验方法、治学态度等方面的问题与北师大师生进行了交流。
黄锷教授博学广识、严谨谦逊、张弛有度,通过对殷商甲骨的分析,解读出4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的气候状况,展现了对中国古代文化很深的造诣,本次专场报告会使到场师生受益匪浅。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相关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