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快讯 全球院第三次北极科考总结回顾 发布时间:Thu Nov 28 15:03:00 CST 2019

  2019年11月17-24日,北京师范大学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顺利进行。此次科考为期7天,目的地为芬兰,科考队由北师大全球院的程华琼老师、2017级硕士于亦宁带队,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14名研究生代表参加。一周的科学考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过会议报告、交流座谈、机构参观、野外观测等多种方式展开考察,与当地科研工作者在极地遥感、生态、大气模拟及北极政策等诸多极地相关领域进行了深入交流。

  芬兰(Finland)名字来源于瑞典语,这与芬兰这个国家建立时期的历史有很大关系。芬兰在十字军东征时期与西方世界开始交流融合,隶属于卡尔马联盟、瑞典王国,这也是芬兰国旗的由来,最后又成为瑞典与沙俄争夺的棋子。芬兰的发展史,可以看作北欧历史的缩影。冷战结束以来,芬兰为摆脱苏联和俄罗斯的影响积极向欧盟靠拢,加入欧元区,并与北约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虽然历史上经历过动荡甚至屈辱的年代,但芬兰人秉承正确的历史观。对于芬兰境内遗留的诸如赫尔辛基主教座堂、芬兰堡等带有浓厚邻国侵占色彩的历史建筑均保留原状并加以保护。

  

  

  

  位于赫尔辛基的芬兰气象所(FMI)是本次科考队学术交流的第一站。本次研讨会由与我院合作密切的高级研究员程斌博士主持,他邀请了FMI各个部门以及赫尔辛基大学与极地研究相关的老师和学生参加。包括芬兰空间遥感中心(FMI-ARK)负责人Jouni Pulliainen教授、FMI海洋气象部门Timo Vihma教授、赫尔辛基大学Petteri Uotila教授和气象服务中心负责人Antti等的相关专家都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进行了精彩的报告,让同学们受益匪浅。在研讨会中,科考队员们也向赫尔辛基的科学家们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此次研讨会氛围热烈活泼,每个人都在交流中有所收获。北极科考的第二天,科考队员参观了芬兰大地测量所(FGI),并听取了三位科学家对芬兰大力测量所的介绍以及他们的研究工作,介绍了高光谱激光雷达以及数据来源于数据处理算法等研究现状。通过几位科学家的耐心讲解,各位科考队员收获颇丰。

  

  在索丹屈莱的4天时间里,科考队员们与北极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们进行了深入且方式多样的交流。Anna kontu博士为大家介绍了索丹屈莱站积雪现场观测和卫星观测积雪的原理和应用,Rigel Kivi博士就索丹屈莱气象站观测历史、大气观测方法和公开数据获取三个方面进行讲解。中国的科考队员们也在这里就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详细介绍,与当地的科学家们进行了具体深入的探讨,获得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对自己的未来工作有实际意义。

  

  科考队员在L. Lappanen等四位科学家的带领下,到野外实验区观测积雪参数,主要包括积雪密度、温度,含水量等关键参数测量。实地观测数据可以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第一手的数据资料,也是对多源数据可靠性的有效验证,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科研价值。当天室外积雪覆盖,天气寒冷,但丝毫不减大家的热情。科考队员们认真听几位科学家的讲解、并轮流操作测量仪器,确保每一位队员在掌握仪器原理的基础上熟悉仪器的使用。通过野外观测实践,大家掌握了野外积雪数据的观测技术与方法,并切身感受到了数据获取的艰辛与不易,今后对数据会更加珍惜与重视。之后,大家参观了中心附近的观测场地的包括卫星接收器、探空气球、通量塔等各类仪器。

  

  在索丹屈莱气象观测站学习相关报告之余,北极科考队全体师生在北师大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程华琼老师积极指导下,2017级硕士党支部、2018级硕士党支部以及2017级博士班党支部共同开展了别开生面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建活动。本次北极科考适逢中组部、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两优一先”“两学一做”系列特别节目——《榜样4》,通过对此次主题教育素材的认真学习,在座每一位党员在更加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同时,深刻意识担起肩膀的担子,贡献当代大学生的力量,投身祖国建设事业是我们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24日上午,全体科考成员平安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为充实而有意义的7天芬兰科考任务画上完美句号。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