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快讯
“三极天基观测的前沿关键问题”香山科学会议第653次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Tue May 21 13:34:00 CST 2019
2019年5月16日-17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联合申办的第653次香山科学会议—“三极天基观测的前沿关键问题”学术讨论会议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本次会议由国家科学技术部徐冠华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包为民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吴立新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陈泓研究员和北京师范大学程晓教授担任执行主席。来自航天科学工程、空间物理、冰冻圈科学、物理海洋、地球系统科学等领域和国家海洋极地考察办公室、国防科工局和国家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等部门的50余位专家应邀出席会议,围绕(1)三极前沿科学;(2)三极天基观测系统构建;(3)三极冰-海-气观测与探测和(4)三极环境综合探测等中心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图为执行主席姚檀栋院士、程晓教授、吴立新院士、徐冠华院士、包为民院士和陈泓研究员在会议上(从左到右) 程晓教授作了题为“三极天基观测的前沿关键问题”的主题评述报告。报告从三极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关键科学问题出发,引出三极天基观测的前沿关键问题,通过分析现有三极天基观测的局限,进一步提出三极天基观测的系统设想。三极天基观测系统是我国科学家提出的“三极环境与气候变化”国际大科学计划的核心内容,旨在携手国际相关国家和地区,着力提升国际三极天基观测能力,建成微波与光学相结合、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编队组网与单星工作相结合、极轨轨道与低倾角轨道相结合的三极科学实验卫星群,形成服务于南北极和泛第三极地区的冰-雪-陆-海-气协同探测的空间大科学装置,理解三极正在发生的快速变化对三极地区及全球的影响,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提供坚实科技保障,是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举措。 会议邀请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中心王赤研究员、清华大学宫鹏教授、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陈泓研究员和中国海洋大学赵进平教授做了中心议题报告,主题涉及三极空间环境探测、极地生态环境遥感、三极天基观测系统构建和全球海气耦合振荡等。会议还邀请了13位专家开展专题报告交流。 在热烈的会议讨论环节,姚檀栋院士指出三极环境与气候变化的香山会议标志着我国科学家的视野已经关注全球,三极研究如何落实到各个执行层面,科技部等正在推动“三极环境与气候变化”国际大科学计划,这是国家层面的推进,而科学家的使命是如何进行科学层面的推进。包为民院士强调三极之间的关联与动力机制,考虑太阳活动及空间环境的影响,借助天基观测的独特之处,加强不同卫星间协同作业。吴立新院士建议三极研究要考虑多尺度效应,既要关注现在,也要重视过去,应开展精细化极地模式预测研究,研制高精度三极科学卫星。针对目前国内卫星数据应用现状,徐冠华院士特别提出既要提高卫星数据质量,更应重视数据管理问题,对比国外卫星数据的应用及管理模式,提高技术交流,做到科学数据公开。部门代表们也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一司副巡视员余琦认为,在制定卫星工程任务时,应更多让科学家共同参与讨论,制定三极研究的科学需求,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不断探索共享机制,通过技术的提高和政策的修订,推动国内卫星行业的进步与发展。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巡视员陈丹红指出,天基遥感系统对于极地保护区设立等综合治理是关键技术支撑。科技部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汪航提出,好的科学问题是大科学计划的起点,更清晰的科学需求能够更好地驱动天基观测技术的发展。 经过2天深入讨论如何构建三极天基观测系统,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三极天基观测是三极科学研究的迫切需求,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关键,应加速建设我国牵头、国际广泛合作参与的“三极天基观测系统”大科学装置。 相关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