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快讯
全球院青年教师在中国农村家犬狂犬病传播动力学研究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时间:Fri Dec 07 14:14:00 CST 2018
北京师范大学田怀玉副教授与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张海林教授课题组、牛津大学动物学系课题组合作在国际病原生物学著名期刊PLoS Pathogens发文揭示了狂犬病在我国尤其是云南省农村地区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动力学传播规律,并被选为当期亮点文章报道。 狂犬病是迄今为止人类唯一病死率高达100%的人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源多见于犬、狼、猫等动物,人多因被病犬咬伤而感染狂犬病病毒。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在2016年,全球约59000人死于该病。其中95%发生在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狂犬病高发国家(第一位是印度)。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犬只管理和免疫较为薄弱,经费及兽医资源有限等原因,加上公众,尤其是农村人群对狂犬病的认知度低,暴露后的伤口处理和疫苗接种率低,导致农村地区发病率高,然而我们对这些区域的狂犬病流行状况基线与流行病学参数仍然缺乏足够认识。 为完整还原狂犬病在动物以及人群中的流行过程,研究人员从1999年至2015年间采集到的病犬、疑似病犬和病人的样本中获得了200余株病毒的基因组学信息,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整合系统发育进化和种群动力学模型方法,重建了狂犬病病毒在犬间及“犬-人”的传播过程,对重要的流行病学参数进行了更为可靠的估算。结果表明狂犬病病毒在省内、省际间及境内外的空间扩散速度较快但低于非洲国家,并发现狂犬病病毒流行株多样性及其多种景观环境对病毒谱系扩散的潜在影响。此外,犬间及“犬-人”的病毒传播速率也低于非洲国家。通过基因组学推测的病犬规模动态与流行病学模型估算结果一致,表明结合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的方法在认识疫情规律,甚至是疫情预警中的应用价值。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30年全球消除人类狂犬病,而实现此目标的关键是控制犬间疫情。本研究揭示了狂犬病在我国农村地区传播的时空动态与规律,不仅具有理论价值并为控制犬间狂犬病流行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该研究对我国乃至亚洲地区的狂犬病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因在该领域的研究发现田怀玉副教授受邀于12月赴WHO会议作相关工作报告,2018年一系列研究已相继发表在PNAS、PLoS Pathogens、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等领域重要期刊。 本研究得到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青年人才项目和学科建设项目支持,以及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英国牛津大学马丁学者项目、比利时鲁汶大学the Bijzonder Onderzoeksfonds等项目资助。 原文地址:https://journals.plos.org/plospathogens/article?id=10.1371/journal.ppat.1007392
相关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