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快讯
南极勇士凯旋 ——中国南极第33次科考团队圆满完成任务
发布时间:Sun Apr 16 15:43:00 CST 2017
2017年4月11日上午,中国南极第33次极地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考船返回位于上海浦东的极地基地国内考察码头。我校派出参与此次科考的4位师生——全球院张宝钢老师和马驰同学及生科院张雁云和董路老师分别在中山站、长城站以及罗斯海圆满完成无人机遥感、环境、生态等考察任务。
在全球院程晓院长的带领下,我院惠凤鸣副教授,研会主席团以及极地遥感团队前北极科考队员赵天成,前南极科考队员张媛媛等同学前往码头迎接科考队员的凯旋。早上九点半,全船二百余名科考队员下船参加欢迎仪式,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山青,上海市副市长陈寅等均出席了此次活动。
自2016年11月2日,“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从上海出发远征南极,共历时161天,行程3.1万海里,4次安全穿越西风带,在冰区航行2564海里,按计划顺利完成本航次全部航渡任务。并在海陆空的立体协同工作下,取得了众多重要成果:
——“雪鹰601”固定翼飞机首次降落南极冰盖最高点
——雪龙船创造了全球科考船舶向南航行纬度最高纪录
——罗斯海新建南极考察站选址工作顺利完成
——南极内陆队深冰芯钻总进度突破800米
——“海洋六号”船首次参加南极科考
——中国首个南极冰盖机场选址、勘察工作圆满完成
全球院参与此次南极科考的队员,张宝钢老师和马驰同学,均为程晓院长带领的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极地遥感研究团队成员。在此次科考中两位师生携带极鹰系固定翼无人机,极地精灵Ⅱ型多旋翼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等科研设备对南极的冰川进行了高精度,短周期,长时间序列的观测工作,作业区域覆盖了中山站海冰外围,达尔克冰川,拉斯曼丘陵等地,作业时间覆盖整个南极科考的度夏考察周期。两位师生针对当下的科学热点,进行了超额的观测任务,并帮助其他单位完成部分工作任务。出色的任务完成情况让我院在极地无人机监测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受到了各个单位的关注与重视,中央电视台报道对此进行了多次报道,领队孙波代表此次考察队也于“雪龙”号凯旋之际向我校发来的感谢信传真电报,这为我院的极地考察工作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程晓教授带领的极地遥感团队多次派师生参加南极科考,制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幅最高分辨率的全南极卫星影像图及地表覆盖制图,成为我国极地遥感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入选“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成果展”。多年来,全球院极地遥感团队一直承担“雪龙”号极地冰区破冰导航保障工作,2014年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雪龙”号被困期间,该团队及时提供现场卫星海冰云图信息、海冰监测报告,为圆满完成南极救援、顺利突围提供信息支持和航线建议。2015年4月,全程参与第31次南极科考的全球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罗斯瀚顺利完成预期的各项科考任务和无人机工作,被人民日报头版报道。2015年9份,极地遥感课题组派出经验丰富的极地科考队员赵天成和罗斯瀚同学,完成了新奥尔松地区的冰川三维图。2016年1月第32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期间,首位极地无人机作业女科学工作者硕士生张媛媛赴南极长城站执行基于新型无人机平台的南极长城站企鹅及苔原植被航拍调查任务。该团队的无人机作业和遥感数据分析工作为极地科考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日后全球院将继续加强极地战略讨论交流,积极参与极地科考调研工作,为我国极地事业做出贡献,使我国力争早日加入极地强国之列。
相关附件:
|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