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快讯 齐心协力话发展,协同创新谋良策 —全球院召开学科建设暨雾霾观测与模拟研讨会 发布时间:Sat Apr 01 15:27:00 CST 2017

      2017年3月30日,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在京师科技大厦B座520召开学科建设暨雾霾观测与模拟研讨会。全球院院长程晓主持会议并做关于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及团队整合报告,院总支书记徐艳华、副院长王开存、张晶、吴其重,学者李占清、赵传峰等近30名老师出席研讨会。
      程晓指出研究院目前支撑地理学、测绘科学和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建设,为上述两个学科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研究院下一步将更加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根据现有科研人才队伍情况,进行有机整合,围绕雾霾和北极研究两个国家重大热点需求方向,推进地球系统模式和大数据方法对全球变化及应对的支撑,为我国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李占清教授作“中国雾霾与气候变化之关联”学术报告。他提出由于气体排放开始减缓,日趋严重的雾霾问题不仅由污染气体排放引起,而且与气候变化有紧密联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雾霾相比于世界其它区域,具有黑炭含量高特点,因此雾霾对气候系统的正反馈会加重大气污染。通过地面观测和模拟探寻雾霾形成机制,他建议从改变经济结构、减排、减缓气候变化三个方面治理雾霾。
      赵传峰教授给出“雾霾研究思索”报告,从特征、成因、影响、预报、防治五个方面综合概述了雾霾研究问题。卫星观测表明我国东部雾霾污染以围绕京津冀地区为重并基本呈上升趋势,化学成分以有机物、硫酸盐和硝酸盐为主导。对于雾霾空间分布,提出了东多西少的研究观点。针对污染源、气象条件、地形条件三个雾霾主要成因,介绍了气体转化、大气边界层等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
      吴其重副院长介绍了数值模式在北京空气质量预测中的应用,并表示环保相关部门已开始参考模式预报结果。他介绍了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不同模式预报的时间尺度,并展示采用“迫近预报”方式对2016年秋冬雾霾的模式预报结果。吴院长表示将会继续发展空气质量模式系统及其排放源处理系统,并尝试以BNU地球系统模式开展降尺度工作。
      另外,程华琼、范天一、陈子悦、杨新等老师也分别就地球系统模式、北极气溶胶问题、我国空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性多尺度分析分别作了学术研究报告。
      研究院老师就学科建设和雾霾观测与模拟展开热烈讨论,大家纷纷表示,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应努力寻找突破口,借助地球系统模式研究平台,发挥遥感观测技术优势,结合目前形势和政策,同心聚力实现全球院新发展,努力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院党总支书记徐艳华参加了讨论交流,表示我们着眼学校创建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学院的综合改革,整合团队,加强院内外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力争在全球气候变化、雾霾治理和北极战略等优势研究方向上取得突破,抢占科学研究的制高点。同时,通过搭建平台促进学术团队之间的交流研讨,进一步凝聚力量,促进共识,营造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这是全球院十三五学科建设的第一次专题研讨会,接下来将会围绕北极、地球系统模式等陆续开展系列研讨会,促进研究院内力量整合形成2-3个创新团队,研究院也将多头筹集资源,支持创新团队协同合作,大力培养 教师快速成长,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