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当前位置: 首页»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从中国南极考察看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赵杰臣老师主讲二级党校第六期第二场讲座 发布时间:Mon Apr 29 14:52:00 CST 2019

  2019年4月28日晚6时,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二级党校第六期第二场讲座邀请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工程师,从事极地海冰观测和预报研究的赵杰臣老师在物理楼110教室为入党积极分子做专题讲座,赵老师从其亲身经历的极地科考经历入手,分享了极地研究人员在极地科考过程中所展现的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赵老师首先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开展的常规性海洋环境保障服务如海浪预警、风暴潮警报和特殊性海洋环境保障服务如服务于中国商船北极航道航行、蛟龙号载人深潜、港珠澳大桥尘管安装等。

  

  接着,赵老师从简单的地理知识入手,向同学们介绍了南极和北极的位置、面积、差别,用生动的小故事讲述了南极命名的由来与最初南极考察的目的,以及人类探险队第一次成功登陆南极大陆,使南极从最初的“假想”变为真实存在的现实。

  

  在讲到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时,赵老师讲述了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登上南极大陆的历程及我国第一座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的落成经历,尤其是第五次科考船“极地号”遭遇的罕见特大冰崩的经历,这一系列曲折历程,引起同学们的共鸣。

  

  “生死时速之内陆大救援”,发生在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期间,从被困到救援成功的几十个小时里,受困人员处在饱受挨饿、受冻、疲惫、惊吓的氛围中,而在这时,党员同志们在危难关头所展现出来的共产党员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让在场的同学们深受感动。特别是考察队员们在返程期间仍旧坚持完成科考工作,体现了南极考察队员,特别是党员为了祖国直面危险、勇于奉献的精神。

  

  赵老师娓娓道来,继续向同学们讲述了雪龙号救援“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马航MH370搜救,雪龙号2019年1月19日在阿蒙森海与冰山碰撞的故事。在极地考察这一系列生死考验和惊心动魄的瞬间,党员同志冲锋在前,集中体现出前赴后继的极地考察工作者们特别是党员同志们面对无处不在的危险所展现出的坚守、责任、担当与情怀。

  

  南极科考条件恶劣,南极之苦难以想象,传说中的南极脸,暴露在阳光下几分钟就会就会被晒伤、深冰芯房的工作,要忍受零下几十度的低温,以及长时间暴露在室外的修车、铲冰、测绘工作,可能遭遇到的白化天的危险,还有无处不在的深冰裂隙,一不小心掉不下可能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些都体现出了南极科考队员们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党员用于担当的精神!

  

  最后一个环节的师生互动,同学们积极提问,与赵老师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交流,如雪龙号遇险的原因、南极科考船对抗冰和破冰能力的需求、南极科考中主要包含的科研任务等,以及科考队员们在执行任务期间不小心遇到北极熊应该如何应对等,赵老师都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最后,赵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殷切希望,我国目前的科研能力仍然有待提升,如科考用到最多的卡特车,我国目前仍没有自主研发能力,使用的还是俄罗斯生产的卡特车,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够致力于极地科考,为我国自主研发极地卡特车及极地科考事业做出贡献。

  

  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很快结束,同学们对于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更加坚定了他们成为共产党员的意志与决心。危难关头时刻冲锋在前,艰难险阻更展党员风采,同学们将从本次党课中汲取精神营养,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尽快成长为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共党员,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赵杰臣老师主要从事极地海冰观测和预报研究。2008年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2011年硕士毕业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学专业。参加过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和北极黄河站2015年度春季考察,在南北极的工作时间超过15个月,拥有丰富的极地工作经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