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当前位置: 首页»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第31次南极科考队成员罗斯瀚同学分享极地探秘旅程 发布时间:Fri Apr 24 14:15:00 CST 2015

 

2015年4月20日上午10点,第十期研究生学术沙龙在京师科技大厦B座520会议室如约而至,我院13级硕士罗斯瀚同学同大家分享了他作为第31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十分艰辛但又意义非凡的极地探秘旅程。

南极是地球上至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20世纪,已有40多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00多个科学考察站,对南极开展了多学科考察研究。与北极相比,南极蕴藏着更为丰富的资源和能源,有世界上最大的铁山和煤田、丰富的海洋生物和汽油资源以及地球上72%以上的天然淡水资源。无论从科学意义还是经济意义上,南极科考都是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国争光的伟大事业。我国已先后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四个营地,成功组织了31次南极科考,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

罗斯瀚同学从第31次南极考察概况、南极科研作业、南极生活趣闻几方面与我们分享了他的极地探秘旅程。第31次中国南极科考历时163天,行程3万海里,科考成员共277人。本次科考船“雪龙”号是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它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在到达南极后,罗斯瀚利用“极鹰一号”小型遥感无人机在恶劣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完成了首次在南极地区使用无人机进行遥感测绘的相关作业,并且对位于南极冰盖边缘的达尔克冰川进行了常态业务化观测,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在南极这种气候条件恶劣多变的极端环境下,欣喜成果的取得都是科考队员不畏艰辛险阻甚至是生命安危奋力拼搏得来的。在一次徒步对南极冰盖进行日常考察的过程中,罗斯瀚与队友就遭遇了险情。由于冰缝被松软的雪覆盖,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队友落入近六米深的冰缝中。好在罗斯瀚同学沉着应对,紧急联络支援,经过3个小时的现场救援,两人终于得以安全脱险。最后,罗斯瀚同学与我们分享了在南极的日常生活,包括在南极的饮食、气候、生物等方面。

罗斯瀚同学的讲解异常精彩,同学们都意犹未尽,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南极相关知识踊跃提问。通过与罗斯瀚的交流,大家对南极有了更多全新的认识。


 

 

撰稿人:林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