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快讯 “气溶胶-辐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对局地对流天气的贡献”模式专题研讨会在我院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Mon Jul 05 16:35:00 CST 2021

        为了推进气溶胶-辐射相互作用在局地对流天气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进展,促进不同团队间的知识交流和协同合作,2021年7月3日,由我院赵传峰教授发起的“气溶胶-辐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对局地对流天气的贡献”模式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科技大厦520室举办。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的气溶胶、天气、气候数值模拟方向的专家。各位专家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作出了精彩的报告,为前来学习探讨的老师和同学们奉献了思维的火花!

        会议首先由主持人赵传峰教授简要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气溶胶-辐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对局地对流天气的贡献”的背景与实施进展,并提出本次会议主旨是交流学习、研讨进步、合作共赢,促进观测模式结合领域的发展。

 

        

        我院课题观测专题负责人杨新老师以“气溶胶-辐射相互作用及对流天气的影响”为题,汇报了近年来以观测数据为基础的气溶胶与辐射效应相关一系列研究进展。课题模式专题负责人范天一老师从从模式模拟的角度探讨了在不同排放清单下中国地区的气溶胶分布特征及其辐射效应,以及 CESM-CARMA模式对深对流过程中气溶胶过程的改进。

 

 

        紧接着就进入研讨会主题,各位专家学者汇报研究成果。

        林岩銮老师介绍了其所在的清华大学地球模式团队在双参微物理过程参数化中取得的进展,主要内容为利用团队自主研发的SBU-YLIN微物理参数化方案模拟了一次华南飑线过程。结果表明双参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模式更准确地模拟对流性天气十分重要,优化的参数化过程有利于更准确地对极端天气事件进行预警预测,促进国家防灾减灾事业发展。

 

        

        清华大学彭怡然老师从观测和模式相结合的角度做了题为“利用全球范围内多套飞机观测数据评估一种数值有效的气溶胶活化方案”的报告。气溶胶活化过程是模式中气溶胶模块的关键构成部分,也是气溶胶带来的模式不确定性的关键因素。利用珍贵的飞机观测资料,评估了一种数值有效的气溶胶活化方案,助力物理过程参数化取得进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赵纯教授从不同尺度间的模式模拟角度,深入浅出,汇报了从区域到全球高分辨率气溶胶辐射效应数值模拟研究。他指出不同尺度间的气溶胶辐射效应可能会有差异,高分辨率气溶胶辐射效应数值模拟对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在不同区域、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响应差异十分重要。此外,北京城市气象科学研究所杨扬老师、清华大学王勇老师、南京大学蒋益荃、刘亚雯老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杨洋老师、天津大学朱佳雷老师、中科院林光星老师分别作了学术汇报。每位专家老师汇报期间,参会人员与老师间、老师与老师间的提问交流不断,现场气氛活跃热烈。

        茶歇期间,各位专家学者继续进行更为详细的学术探讨。专家团队中既有刚回国的青年才俊、又有深耕某一领域多年的沙场老将,交流互动中碰撞出不少思维的火花,带来更多科研想法,促进不同领域间的协同发展和单个领域的“专精”研究。

 

 

        

        本次会议由会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气溶胶对流云降水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及京津冀区域模式应用示范“项目支持,项目参与单位包括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北京市气象局等多家单位,项目目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将于2021年底结题。

 

—END—

图文:沈立行

范天一

编辑:张墨润

审核:吴其重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