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当前位置: 首页»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 2019级博士生党支部学习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和院士回母校线上讲堂理论学习感悟 发布时间:Sat May 23 20:43:00 CST 2020

  全球院2019级博士生党支部专题理论学习分享交流活动于近日举行,通过线上方式,组织各位党员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党员的回信”和“院士回母校”的精神,并围绕年轻干部投身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生动实践,围绕坚定理想、练就本领、担当作为等指示精神对观看后的感悟进行了深入研讨。下面节选了班级部分党员的感悟:

  【1】余弘泳:院士回母校——线上讲堂,重温经典

  其实我个人很喜欢这类型的节目,同时也希望以后这种报告能多一些接地气的问题。爱国精神是安身立业之本,大学生应该多想想祖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戚院士的寄语,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但是这就有一个前提,必须是“我能达到”,那才有梦想的意义。一些书籍、影视几乎是在进行“造神“运动,把每一个有贡献的人打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完美形象,过度强调与生俱来的天赋、不可能达到的努力还有怎么挑都挑不出错的品质。如此一来,年轻人怎么会觉得自己这样的”人才形象“能放到自己的身上?

  报告里问了戚院士以前不是“学霸”的问题,我之前也想到关于薛其坤院士的事例。在我看来,梦想是要有的,志向也是要有的,靠的是脚踏实地的努力,这个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但很少有人能坚持,我想,更多的是要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学会把梦想转化成动力,这个过程,内部和外部条件都比较重要。

  

  【2】张思诗: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

  今天上午,我在线上观看了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队长沈宁院长和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代表董锦沛医生为我们作了关于武汉抗疫期间的事迹报告。

  沈宁院长在报告中提到,北医三院的队伍是一群年轻的队伍,北大抗疫青年是勇敢的、无畏的,北大抗疫青年是脚踏实地的,同时也为我们分享了很多医护人员日常工作的照片。北大抗疫青年的护士当中年纪最小的只有23岁,97年的孩子在家中也是备受父母呵护的,但在这场疫情中,她们不仅要负责医疗护理,还要承担生活护理。她们不惧危险,不畏辛劳,与患者共克时艰。

  沈院长还特别提到,在病房查房时,当大家看到电视里播放的习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回信的新闻时,大家都非常激动,此时病房里一位得了阿兹海默症的老奶奶对着她们也竖起大拇指,喃喃地说着“少年强,中国强”,这是党和国家对所有援鄂医护人员辛勤付出的肯定,也是新冠病人对所有医护人员的感谢,这让她们感到无比光荣与自豪!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好医生。”沈宁院长的这句话,鼓励着自己也鼓舞着所有北大援鄂医疗队员,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医护人员的无私与伟大,作为一名党员,这是我们要坚守的初心,也是我们要承担的光荣使命!

  董锦沛医生在汇报中为我们展示了很多抗疫期间的照片与视频,生动地还原了北大援鄂医疗队在武汉抗疫过程中无数个感动的瞬间,李宇明主任形容董医生不仅是一名医生,更是一位战地记者,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多宝贵的学习素材。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反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随后在提问环节中,董医生也提到了让他最动容的一件事,病房里一个老先生虽然病情在好转,但心情一直不好,在他和家人接通电话的那一刻,他激动地流泪了,这让在场的医护人员都非常感动,也让董医生意识到了家人陪伴的重要性,也呼吁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要更多的关心家人,陪伴家人。

  白衣执甲,逆行而上,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用爱国之志擘刻青春中国,用担当之勇彰显命运与共。我们作为当代青年,身上肩负着社会责任,肩负着祖国的未来。要有担当,要有勇气,虽不能亲赴战场,但我们也要坚定信心,明确理想,在今后的岁月中不负韶华,只争朝夕!

  

  【3】王铭昊: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新年的伊始便开始了一场疫情的爆发,在这个非常时期,不仅仅是湖北,对于所有党员干部而言都是一场考试。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也是检验党员干部出心使命的考场。疫情防控的阻击战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需要一大批优秀干部胸怀祖国和人民,坚守岗位。除了响应国家政策少出门不聚集为国家减负,我们能做的还可以更多。

  有这样一批逆行者,他们并非无所畏惧,但勇于坚守自己的岗位冲往战役第一线,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保护着大家。各路救援人员奔赴武汉防疫战场,用自己平凡之躯,为身后亿万中国人筑起防护的堡垒。如武汉中心医院护士长所说:“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这是申请书上的最后一句话,是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能快速战胜疫情的根本保证。

  医者不计生死,民众不计报酬。武汉两座“小汤山”医院开工在即,在接到消息的当晚,工人们一并于七八十台挖掘机赶往现场,一位河南民工甚至自愿打车到武汉工地支援。他们不计报酬,不计条件,加班加点建医院,晚上在车里休息,只愿能早日完工,早日打败疫情。疫情面前,不分国界,在中国疫情爆发前期阶段,各国纷纷向中国支援,日本在发往中国的物资上写有“中国加油,山川异域,风雨同天”的字样。

  没有爬不过的高山,没有闯不过的险滩。这些逆行者的奉献精神与坚定的决心,在疫情期间为维持国家运转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以及国际间的援助使我们最终将打赢这场战役。

  【4】李东璞: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疫情发生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守士尽责,医护人员迎难而上、救死扶伤,人民群众众志成城、捐款捐物。亿万中华儿女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用奋斗实干定格战“疫”中的最美镜头。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尽管打赢这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阻击战还困难重重,但是,有广大党员干部“我是党员,我先上”的请战承诺,有一线的科技、医务“勇士"们的不懈奋斗。有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必将迎来“柳暗花明”。“我是党员,我先上”,是情怀,更是担当,唯有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都交给党和人民的人,在困难、危险面前才会说得出并做得到。

  作为当今大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人民群众的团结一致,以“我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疫情无情,人有情”。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下,疫情终究被打败,祖国终究恢复正常,一切都会好起来!

  

  【5】陈雅婷:院士回母校——线上讲堂,重温经典

  这次讲堂讲述的是“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清华大学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韧的故事。

  “神舟五号”发射之前,航天员即将登上飞船时,戚院士对航天员说:“一切准备完毕,我们有充足的信心。”这句话的重量我可能永远无法体会到。我只知道,中国到现在为止的十艘飞船、十位航天员上天,都没有出现问题。这是戚院士数十年如一日严格的质量意识与严格的管理作风造就的。

  戚院士又是普通人。他在采访中谈到,“我那个时候已经59岁了,我确实说过我不想干,因为压力太大。所以那时候坦率讲,我心里很紧张,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但是,我们那一代人,领导叫干嘛我们就干嘛,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所以最后还是干了这件事。”是啊,最后还是干了这件事并且干成了,因为戚院士知道,爱国精神是安身立业之本。国家的重大需求,就是奋斗的方向。

  戚院士谈及,千万不要因为初中、高中、大学里稍微有一点失误就丧失信心了,来日方长,不要怕输在起跑线上,人生是马拉松赛跑,不是短跑。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看论文写论文让自己的野心变得燎原,而每日的生活又令人局促。在校学习中偶尔会有不如意,常常觉得很累,很多事情即使自己已经明显优秀于他人,还是会在更大的权力面前妥协,无法获得公正,也常常思考公正是什么。害怕自己终有一天会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变成自己最不喜欢的那类人,觉得往前走一步很艰难。可是啊,来日方长。人生是马拉松赛跑,不是短跑。

  “希望年轻人,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贯彻到工作中。戚院士最后的寄语终于让我豁然开朗。天不够蓝,云不够白。我们却还要心怀希望,勇于攀登。

  文字:陈凯奇